第223章 铁律_大明:我才是皇太孙
笔趣阁 > 大明:我才是皇太孙 > 第223章 铁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223章 铁律

  对于老朱允准抽调走三万人,朱允熥不算特别的意外。

  要说老朱是勤俭的人,这一点朱允熥肯定会认可。但是要说老朱也有一些如今的普世价值观,对帝王陵非常的重视等等,这一点也非常的正常,这是一个好大的工程、王朝的体面。

  对于孝陵,老朱自然是非常重视的,这也是大明现在在持续进行的大工程。

  不过老朱也算是实用主义者,知道现在朝廷需要做的事情不少。所以留下足以继续维系、建设孝陵的工匠,抽调走一批役夫,那也没什么问题。

  “祖父,我仔细想过,今年这一战之后,接下来几年按说不用大战。”朱允熥就开口说道,“仔细想想看,可能也就是要防备叛乱。”

  老朱也是这个心思,“确实如此,现在也就是一些叛乱。多半也是在西南之地,朝廷多少是要留些兵马,不过多半也就是当地卫所就能镇压。”

  朱允熥认可的说道,“现如今看来,内忧外患基本不大。吏治前些年整顿一番,现在还算清明。勋贵权势也收回来了,蒙元余孽也难成气候。这几年内政最为要紧,民生为重。”

  老朱欣慰的说道,“按照你想的办,咱现在没心思去想那些事情。”

  开国的前十几年、二十年,朝廷需要处置的事情确实非常多。

  需要担心蒙古的反扑,需要担心割据势力的影响,也包括需要消化蒙元时期留下来的一些官员等等。

  那时候的朝廷自然需要注重民生,需要考虑休养生息,不过也没办法完全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去做一些大事。

  但是现在的情况要稍微好一点,开国近三十年了,已经将绝大部分的隐患、矛盾给解决了,国力也比较强盛,自然就可以考虑其他的事情了。

  发展民生,让大明更加的富强,在这个时候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提上日程了,这些也都不是什么小事情。

  朱允熥开玩笑说道,“祖父,现在还不行,有些事情还是得靠着皇帝出面才行,我这个太孙说话不管用。”

  老朱才不上当,直截了当的说道,“真要是如此,那就是你这个太孙没用。朝中大小事情咱都让你处置,你现在还不能一言九鼎,那就是你废物了。”

  朱允熥瞬间觉得手里的饭菜不香了,他还没有想说些什么呢,就给老朱直接给堵住了话头了,根本不给任何的机会。

  老朱有些戏谑的看着朱允熥,说道,“要不要咱给你定个万世之法?到时候你照着做,肯定能守好江山。”

  朱允熥瞬间无语,也果断的拒绝,“用不着,该守的规矩我肯定守,万世之法就算了!”

  实在是朱允熥不敢在这件事情上开玩笑,他只要敢松口,老朱立马就可以拿出来精心准备许久的万世之法了,这一点根本没有任何好怀疑的。

  老朱就有些生气了,“就那么看不上咱了?咱要是没点本事,能打下来江山?就以你这点本事,给咱牵马执蹬都不够!”

  “祖父,这点我得认。真要是在乱世,我活不活的下去都难说。”朱允熥也认真说道,“只是万世之法真的不行,此一时彼一时,哪能一成不变啊!”

  朱允熥知道老朱的性格,能够从一介布衣成为开国皇帝,老朱必然是极其自信的人,对于自己的能力也根本不会怀疑。

  他也考虑到了后世子孙要是能力不够的问题,那就制定出来‘万世之法’,在老朱看来照做自然就可以守好江山了。

  《皇明祖训》就算是一个例子,衣食住行等等老朱都定了规矩,甚至子孙后代该如何称呼皇帝、皇后等等,他也都考虑到了做好了规矩。

  有些事情一开始定下规矩确实没错,可是如果弄出来一个万世之法真就不行了,那就是在直接上枷锁。

  老朱也不生气,直接说道,“有些东西你想改,咱也由着你。真到了那会儿,咱埋在地里也不知道。你这点好,当着咱的面都敢说,不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。”

  朱允熥则说道,“祖父放心就是,有些铁律肯定要守。我心里也有分寸,不会胡来。”

  “你现在在疏浚运河、筑城设卫,这些事情咱看着也高兴。”老朱就开口说道,“惟独有一点不好,你在水师那边花了不少银两。”

  这些年朱允熥的一些所作所为,老朱实在是再清楚不过了。有些事情他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,就比如说朱允熥对水师的重视,让老朱有些看不下去了。

  “这不是想着要多赚些银钱,想着要让大明更富一些吗!”朱允熥也不隐瞒,“不要说其他了,两宋、蒙元尚且出海赚了海量银钱,我当然也想赚些。”

  看老朱要说话,朱允熥抢先说道,“我也知道祖父担心倭寇,这事情我也不会放下。水师强了,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倭寇。今年对倭寇的事情,我就定点规矩。”

  老朱顿时感兴趣的问道,“说说,你准备怎么定规矩?”

  “还不是擒获倭寇的升赏么!”朱允熥说道,“如果是真倭,我准备定下和北孥一样的规矩。将帅、士卒的升赏,也各有不同。”

  听到朱允熥这么说,老朱比较满意,“是该如此,这倭寇也是心腹大患。”

  大明对于军功的要求不一样,平定乱民、割据势力,赏赐不一样。杀的是鞑子或者倭寇,赏赐是要高一点。

  老朱禁海,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倭寇肆虐。不过老朱的海禁,也不是完全的‘片板不得下海’,一些朝贡等等还是存在的,只不过限制了民间的出海等等。

  至于海贸等等,老朱在这方面也是严防死守,海贸的规模可谓是小的可怜了。

  老朱盯着朱允熥,认真说道,“那你这两年抓紧些,咱现在由着你。真要是这两年做不出来什么,别怪咱丑话说在前头。到时候就是你不高兴,咱临死前也定个规矩!”

  朱允熥瞬间有了些压力,这也算是老朱给他的‘最后通牒’,或者说这是一个考验了。通过了,自然是允许继续尝试着海贸等等。

  如果实验失败没有任何的成绩,甚至是有些损失,老朱的意思就是直接定下铁律。到时候就算朱允熥还想要重开海贸,遇到的阻力也就不是一星半点了。

  虽然有压力,不过朱允熥也有信心,“本来我也是打算这两年就准备准备了,想来应该是没有太大的问题。”

  老朱就没好气了,“是啊,你这几天补贴船厂的不少了。新的大船也都给你弄走了,水师有不少人也就罢了,你那个舅舅在福建、广东也抓了不少人吧?”

  朱允熥有些底气不足的说道,“不应该啊,我三舅没抓多少人。”

  “没抓多少人?”老朱对于装傻充愣的朱允熥更是不客气,“要不是抓的都是些海商,咱早就收拾你们了。”

  常森在福建、广东也是做了不少事情,有理有节的请了一些人,比如说船匠、水手等等。不过也抓了不少人,就是出过海的商贾等等。

  这些人都是在执行朱允熥的一些旨意,这些也都是在为出海做准备了。

  至于引起动乱等等也不需要担心,不是所有人都出海。更何况按照现在大明的律法,私自出海就是犯法的事情,抓了是在维护大明的法制。

  开海之类的事情,朱允熥肯定会推进下去,他自认为基础现在也算不错。

  或许也是时候可以开启一些小规模的实验了,第一次大规模的出海就是几百条船、无数物资等等,这显然不太可能。

  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出海就算是带着一定的政治意义,但是绝对不会只是单纯的宣扬国威。赚钱,这些显然是朱允熥更为在意的事情,肯定是要多赚钱才行。

  为大明争取到更多的好处,证明有利可图之后再扩大规模,再去赚更多的钱财。

  这样也是一种良性循环,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单纯的也就是朱允熥这个皇太孙的个人意志。

  和老朱吃完饭、聊完正事,朱允熥也就回到了文华殿,“严震直那事算是定下来了,你安排一下去奏报、交人。”

  道衍立刻记下来了,他这个殿阁大学士做的越来越像朱允熥的秘书和顾问了。而夏原吉这个殿阁大学士,则是朱允熥的财务顾问了,专项做好一些事情。

  对于朱允熥能够从皇帝那里得到旨意,道衍一点都不觉得奇怪。

  这不只是太孙受宠的原因,也是因为皇帝的一些脾气、志向,道衍等人多少也知道一些。

  现在就去将一些事情给做好,事情已经确定下来了,那就要快速的推进、落实。

  不管是皇帝还是太孙,都喜欢能做事的臣子,这一点道衍等人更加心里有数!有足够的能力,才能够在大明的朝堂上站稳脚跟!

  朱允熥继续开始伏案批阅奏章,这就是他的工作了。现在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内政、放在民生,这些也不可小觑,压力和挑战都不算小。

  想要做好一些事情,绝对不是随便说说就行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quge777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quge777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